6月11日,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第十二屆“綠色發(fā)展·低碳生活”主旨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以“‘碳’路新征程”為主題,政產學研各界嘉賓圍繞“3060目標”,共商“碳”路新局。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出席論壇并分享了對“碳”路新征程的認識。陸新明表示,與2015年提出的“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相比,新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很大不同,也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目標在達峰的基礎上同時要求2060年前要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要控制碳達峰時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做到低位、高質量達峰,并在達峰后保持持續(xù)快速下降的節(jié)奏。
同時,過去的碳達峰目標更多強調經濟發(fā)展與碳排放脫鉤,新的目標要求在脫鉤的基礎上深度脫碳,是對整個經濟社會系統的大換血。在注重全能源的集約和高效利用的基礎上,新目標更加強調發(fā)展和利用風能、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對經濟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
?
陸新明提到,近年來通過調整優(yōu)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效、建設碳市場、增加碳匯等一系列舉措,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已取得積極進展,為碳達峰、碳中和打下了堅實基礎。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碳強度較2005年累計下降48.4%,超額完成2020年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對外承諾;2020年,我國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9%,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對煤炭消費依賴顯著下降,能源結構優(yōu)化取得明顯增效;此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發(fā)展模式也初步顯現,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顯著增強。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存在產業(yè)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時間窗口偏緊等問題。”陸新明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的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是一場硬仗。面臨著能源需求剛性增長、支撐體系有待完善、社會各界認識亟待加強等多重挑戰(zhàn)。
他強調,“碳”路新征程需要新思路、新舉措,對此,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將和有關部門一道,從以下要點開展工作:
第一,壓實地方責任,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在考慮各地區(qū)排放水平、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基礎上,推動各地科學制定合理的達峰目標,推進地方遞次有序達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第二,盯緊重點領域,實施重點行業(yè)、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對“十四五”擬上馬的新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和系統分析,對已開工建設的項目加強事中、事后監(jiān)管,對已經批復尚未開工的項目充分審核,不該上馬的堅決管住。
第三,推廣低碳技術。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的潛力很大,例如有關數據顯示,氣凝膠材料的推廣應用可以減少全國能耗的5%,即2.5億噸標準煤,減少的能源消耗可供意大利一個國家使用有余。
第四,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6月底,全國碳市場將啟動線上交易,要圍繞第一個履約周期,持續(xù)完善相關管理規(guī)則、制度,加強建設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基礎設施,逐步擴大市場覆蓋的行業(yè)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第五,加強氣候投融資工作。落實《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建設國家自主項目、重點項目庫,推動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國家產業(yè)政策制定,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建設氣候投融資的標準體系,發(fā)揮標準的預期引導和倒逼作用。
第六,完善治理體系。加快建立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制度框架,加快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法,推動碳排放權交易條例盡快出臺,統籌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工作,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
第七,強化監(jiān)督考核。將“‘十四五’碳強度下降18%”的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實,加強考核評估,及時調整強化政策措施。
第八,開展全民行動。深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宣傳培訓,提升各地方、各部門、全社會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持續(xù)開展全國低碳日活動,全面提升公眾綠色低碳的認識,引導居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