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中共中央首次授予“七一勛章”榮譽,是黨內(nèi)最高榮譽,共有29位黨員獲此殊榮。習近平總書記在頒授儀式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就是各條戰(zhàn)線黨員中的杰出代表。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在29名“七一勛章”獲得者中,有3位獲得者投身于林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與修復,建設綠水青山,并將綠水青山變成一座座造福人民的金山銀山。他們是,陜西省定邊縣定邊街道十里沙村黨總支原書記、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光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zhèn)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四川省原達縣地委副書記周永開。
讓我們走近這3位功勛黨員,感受他們的高尚品質、崇高精神和綠色情懷。
堅定信念,初心使命矢志不渝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他們懷著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治沙”“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樹,把治沙進行下去?!?/p>
這是治沙英雄“石光銀”踐行了40多年的誓言,也是他堅守了近半個世紀的初心。
廷·巴特爾,被稱為草原之子,不僅因為他扎根草原近50年,更因為他一直重視草原的保護與修復。幾十年來,巴特爾帶領牧民們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調(diào)整畜群結構、進行科學化養(yǎng)殖,探索出保護生態(tài)、發(fā)展經(jīng)濟、促進增收的新路子。
“牧民是草原的兒子,我們永遠都要善待草原母親。”廷·巴特爾的初心從未動搖。
93歲的周永開已經(jīng)入黨73年了。無論是從事地下黨工作、擔任地方領導干部,還是帶領群眾投身生態(tài)建設,周永開一直初心不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
新中國成立后,周永開就帶領群眾投身于植樹造林。在他的帶領下,以前砍伐嚴重的蓮花山林場變成了植樹造林卓有成效的全國先進林場。離休后,他仍放不下心中綠色的牽掛,來到花萼山繼續(xù)做綠色的守望者。
踐行宗旨,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他們心中永遠裝著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
“沙子治不住,老百姓就過不上好光景?!睉阎鵀樯硡^(qū)人民鎖住黃沙、拔掉窮根的強烈責任感和堅定信念,石光銀與荒沙堿灘不屈不撓抗爭40多年,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huán)境,還把治沙與致富相結合,使農(nóng)戶在治沙中得到實利。
廷·巴特爾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帶領當?shù)啬撩癖Wo草原、科學養(yǎng)殖,牧民的生產(chǎn)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看來,把草原保護好,再把牧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好,讓牧民們過上新生活,就是理想的好日子。
為讓老百姓放下斧頭,尋找生態(tài)致富路,周永開帶領老百姓種植萼貝子,實現(xiàn)不砍樹也能致富,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拼搏奉獻,黨員就要吃苦在前
越是艱險越向前,敢教日月?lián)Q新天。他們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照亮了事業(yè)前進的道路。
石光銀從決定治沙那一刻起,就做好了在沙窩窩里吃苦奮斗一輩子的打算。
樹種到哪里,人就住到哪里。一捆捆樹苗全靠人背,一走就是幾里地;吃的是風吹干的黃饃,喝的是沙坑里的渾水。他說,治沙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廷·巴特爾始終為牧區(qū)的發(fā)展、為牧民的富裕奔波著,用自己的行動和成果引領牧民不斷改變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他帶頭圈起300多畝草場,1年后打下9車草,相當于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心服口服,跟著他一起圍欄封牧。
1992年,離休后的周永開與另外兩名退休老同志自發(fā)組成義務護林小組,年過六旬仍堅持巡山護林。為了讓大家把“綠色還給大山”,他先后走遍11個鄉(xiāng)鎮(zhèn)30多個行政村51個組,一戶一戶走,反反復復說,帶頭實踐做,給老百姓帶來新理念、新生活?! ?/p>
廉潔奉公,以人格力量贏得民心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他們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做人、做事、做官的人格力量。
石光銀不僅帶領老百姓治沙致富,還一次次捐款,幫助貧困鄉(xiāng)村修建公路、改培土壤、成立希望小學。這些年來,石光銀獲得大大小小的榮譽無數(shù),但他從不看重這些?!拔揖褪且粋€農(nóng)民的兒子,一個普通的黨員?!?/p>
從繁華城市到草原扎根,廷·巴特爾多次放棄回到城市過舒適生活,選擇扎根牧區(qū)。他靠自己的苦干實干,讓草原休養(yǎng)生息的同時也帶來更好收益,成為牧民心中的領路人、貼心人。
長期奔波,周永開的草鞋穿壞了一雙又一雙,他卻舍不得扔,被群眾稱為“草鞋書記”。他一生艱苦樸素,但對困難群眾卻十分慷慨,多年來一直堅持幫助貧困戶、按月寄善款、發(fā)放獎學金……
周永開對家人說:“過世以后,既不要墳也不要碑,就在花萼山給我種一棵樹,讓我守著樹,讓樹陪著我……”
(記者 遲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