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進入發(fā)展的新階段。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郭伊均日前公開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無廢城市”建設面向全國推開,標志著“無廢城市”邁上新階段。
當下,“無廢城市”已成為城市發(fā)展新的風向標。自2018年國家首次提出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這項重要改革成效如何?在國家引導下,各地方出了哪些招?要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無廢”的愿景,未來還有哪些挑戰(zhàn)?
建設“無廢城市”效益巨大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2018年國家針對固體廢物污染治理作出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最初有11個城市和雄安新區(qū)等5個地區(qū)被確定為建設試點。這11個試點城市橫跨中國南北東西,既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甚佳的深圳,也有曾經污染十分嚴重的鋼城包頭。
四川眉山:廢棄大件垃圾處理助力無廢城市建設(資料圖)中新社發(fā) 張忠蘋 攝
國家建設“無廢城市”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主任高國力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指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以及城鎮(zhèn)化水平不斷提高,一些特大、超大城市的生產生活廢棄物規(guī)模急劇增加、類型愈加多樣。雖然對固廢的處理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無法滿足安全、高效、綠色地處理快速增長的各類廢棄物的需求。
高國力表示,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不僅能改善城市面貌,還能推動固廢收集、處理等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發(fā)展。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加快,未來具有可觀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建設“無廢城市”的潛力和潛在效益巨大。預計到2030年,中國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guī)模將達到7-8萬億元,帶動4000-5000萬個就業(yè)崗位。
經過六年實踐,如今“無廢城市”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
據郭伊均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國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qū)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計劃建設3700余項工程項目,投資超過1萬億元?!盁o廢城市”建設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各地已完成400余項制度修訂。在源頭減量方面,除4個直轄市外,去年109個地級城市工業(yè)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平均為2.03噸/萬元,較2020年下降了6.8%。
關于“無廢城市”的建設進程,《意見》明確了時間表。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的比例達到60%,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
各地出招加快推進
根據《意見》,到2035年東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無廢城市”。近年來,東部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方法。
作為率先提出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的省份,浙江此前將“無廢”理念融入了杭州亞運會,打造“無廢亞運”品牌。從賽前場館籌備,到賽事過程中垃圾的回收處理,再到賽后場館高效利用,實現全程“無廢”,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贊揚。
開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的還有江蘇。今年1月,江蘇出臺了相關獎勵辦法,用真金白銀加快推進全省“無廢城市”建設。接下來將建立項目儲備庫,通過財政獎勵措施,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
作為一個典型的超大城市,上海更加迫切。今年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條例》實施,這是全國首部“無廢城市”建設地方立法。山東等6個省份也將“無廢城市”建設寫入了地方性法規(guī)。
上海在全市遴選了369個“無廢城市細胞”,涵蓋工廠、機關、學校、醫(yī)院及快遞網點,作為環(huán)境友好與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典范。此外,還建立了數字化綜合監(jiān)管平臺,實現固體廢物領域“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的監(jiān)管格局。
為更好地管理建筑垃圾,廣東發(fā)布了建筑垃圾管理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省級建筑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規(guī)。廣東將“無廢灣區(qū)”建設納入國家探索創(chuàng)新任務,鼓勵采用“互聯網+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綜合處理生活垃圾。
不僅是中國,建立“無廢城市”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城市的規(guī)劃目標。
2018年,全球23個城市聯合發(fā)布了“建立無廢城市”的宣言。美國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日本上勝町、意大利卡潘諾里市、澳大利亞悉尼市、新西蘭奧克蘭市等城市也明確提出建設“無廢城市”。
高國力表示,“無廢城市”在全球已興起多年,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在建設“無廢城市”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投入了高水平的技術手段,許多先進、高效、經濟的經驗做法都值得學習借鑒。
實現“無廢”圖景任重道遠
盡管“無廢城市”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各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喆對國是直通車表示,不同省份城市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明顯。一些地方脫離實際制定了難以達成的目標或舉措,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又引發(fā)了其他一系列問題,影響了“無廢城市”建設的整體效果。關于“無廢城市”建設,目前地方上還缺乏相應法律法規(guī)文件支撐。
“‘無廢城市’并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要扎扎實實落到每個城市的具體規(guī)劃里,需要政府與社會、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的共同參與。”高國力說。
在他看來,每個城市應結合自身特點及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尤其是當地廢棄物產生的規(guī)模、來源、結構等因素,因城施策,避免一哄而上。此外,應加大專項技術的研發(fā)推廣及應用,積極引入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不斷優(yōu)化升級技術手段,以提升“無廢城市”的建設效率。在此過程中,還需注意不同類型技術的協(xié)同和集成問題。
萬喆認為,要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無廢”的現實圖景,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領、部門協(xié)同、公眾參與等方面的工作。
“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yè),各地要加強跨部門、跨區(qū)域的協(xié)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對“無廢城市”的理解和認識,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正確處理積極發(fā)展與循序漸進的關系,制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馮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