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代表人物最著名莫過于孔子、孟子。然而對后世影響較深的其實還有荀子,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繼孔子后的儒家傳經(jīng)大師,著作《荀子》。
與孟子的分歧
荀子主張“性惡論”,反對孟子的“ 性善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不論什么人其本性都是相同的,人的道德觀念和知識才能都是后天形成的,圣賢不是天生的,是受教化的結(jié)果。因此人們所受教育的不同,主觀努力的程度決定了人的愚智、貧富。認為上天是沒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事,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簡單說就是人定勝天。
重“禮”卻與以前儒家思想不同
荀子重視“禮”。強調(diào)“禮”對于治國平天下有巨大作用,認為“禮”規(guī)定了道德的準則,確定了法律的總綱,“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成”。他宣揚王道,主張以德服人,但認為簡單的教化是不行的,還要采取刑罰。荀子從人的自然欲望上尋找道德的根源,認為義與利是“人之所兩有”,不排斥“利”的合理性。這是他與以前的儒家明顯的不同。后人認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其實這種融合石適應時代變化的結(jié)果,對后世影響頗深。
傳經(jīng)大師
作為教育家,荀子非常重視古代文化典籍的傳播,秦漢以來所有流行的儒家經(jīng)典以及對這些經(jīng)典的解釋大都來自荀子。如后世傳播的《詩經(jīng)》的三個主要派別都源自荀子?!洞呵铩啡齻髦械膬蓚鲹?jù)說也是經(jīng)荀子講授傳下來的,所以荀子也被稱為“傳經(jīng)大師”。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從“性惡論”出發(fā),荀子強調(diào)教育的作用,“師”的作用,“君師者,治國之本也”,第一次把師與國家治亂聯(lián)系在一起,主張在良師的教育下,通過自我修養(yǎng),達到“以公義勝私欲”。在學習上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反對知識雖多但無專長,學問雖廣卻無目標的做法,主張專一學習。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遂成千古名句。
后世影響
荀子的法儒兼修的思想對后世許多思想家。文學家如韓非、王允、柳宗元、劉禹錫以及近代的嚴復、章太炎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譚嗣同曾這樣說過:“兩千年之學、皆荀子也”。但是他積極進取的思想不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喜,故一直未取得“正統(tǒng)”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