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是由個人、家庭、族群、階層、階級、各種團體……所組成的。人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的生存為中心而展開的。
創(chuàng)造不斷完善的生存條件和環(huán)境,是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中華文明的古訓“政在養(yǎng)民”(《尚書·大禹漠》)所揭示的道理就在于斯。
人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是相互依賴的,必然要發(fā)生多層面的關系。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及存在于其中的人際關系網絡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多層面的結構性社會。
人們的思維與實踐創(chuàng)造了社會和社會發(fā)展,社會的真實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思維與實踐。它們的關系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指向的。這種相互指向所產生的力就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東方和西方文明的對比研究表明,不同的文明或文化之間有著許多相通或共同之處。人類的類本性基本上是相同的,因而不同的族群文化蘊涵著很多相同的因素。但是,不同的族群由于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發(fā)展程度、不同的生存條件,因而其生活習慣和文化又呈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這說明,在人類共同的文明發(fā)展史中,包容著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早發(fā)展起來的四大文明之一。在當代,這一文明哺育著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群體。它的興旺發(fā)達直接關系著全人類的興旺發(fā)達。然而,在當代,中國在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尚有許多落后于人的地方。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及其現(xiàn)代轉換形式能否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并促進其發(fā)展。這就是本文的目的。為敘述方便,擬分以下幾個部分。
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
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人們的視野開闊了,意識形態(tài)的枷鎖正在被打破。人們不僅可以議論西方現(xiàn)代化的經驗,也可議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亮點如何照耀中國現(xiàn)代進程。
近來,人們廣泛談論的法治與德冶并舉的創(chuàng)新思想,其實這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反復強調的思想。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里的道,指引導或推行的政治;[政」、[刑」,指法治;[德」、[禮」,指德治??鬃诱J為,以政、刑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人們可能懾于法律不去觸犯它,但未必覺悟到它的必然性;未必覺悟到觸犯法律而受到良心的遣責。若以禮、德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人們將自覺地遵守法律,從良心的深處體認它的必然性。總起來看,孔子更強調德治的優(yōu)越性,但從來也沒有像“四人幫”所歪曲的那樣,說孔子不要法治;事實上,孔子從未排斥法治的必要性,他本人就曾以司冠的身份,用刑于少正卯。所以,法冶與德治相結合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光輝思想,其首創(chuàng)權屬于孔子,政府重提德治,表明領導層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但是,有一些論者卻閉著眼不提,此乃對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硬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馬克思是何時人?孔子是何時人?一個忘卻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人,忘卻了自己的根的人,忘卻了“中國特色”的人,可否與之論道!我認為,要
說發(fā)展,就此問題而言,首先是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
講到這里,我又憶起了一件往事。毛澤東曾與楊獻珍爭論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分為二”,還是“合二而一”的。這雖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不同程階的兩個不同的,但又無法顧此失彼的形態(tài),但毛澤東堅持一分為二”是正確的;“合二而一”則調合論,是修正主義的。于是,后來的宣傳家、毛澤東思想的注釋家則大作文章,說一分為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辨證法。其實,凡是讀過《朱子語類》的人們都知道“一分
為二”是地道的中國古典哲學閃亮的理論之一,它的首創(chuàng)權是程朱學派。人們私下里不無諷刺地說:“難道是朱熹發(fā)展了馬克思?”據說,毛澤東非常喜歡侯寶林說的相聲段子:《關公戰(zhàn)秦瓊》。人們若把“朱熹發(fā)展了馬克思”編成相聲,我想毛澤東會更加喜歡。
當人們提到提高人民的素質教育時,我們經常聽到專家學者不遺余力地呼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特別道德傳統(tǒng)。有人指出經過文化大革命等災難之后,中華文化出現(xiàn)了斷層,但是較少聽到黨政領導人員以同樣的迫切感提到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我估計,一些人在誤區(qū)打滾的時間過長,難免要忘卻很多東西。比如說,我們的根在何處。
最近,有機會在電視上聽到上海市長徐匡迪先生與記者談提高上海的競爭力的談話。徐市長說,提高上海市的競爭力,首先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所謂綜合素質,不單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還包括做人的品質。他說,在國外,向人問路,人家會很耐心地對你說明如何到達你要去的地方,而在上海問路,可能遇到根本無人理踩的境況。這就是人的素質問題。它會影響投資環(huán)境的,會影響上海市的競爭力。無疑,徐市長的宏論是正確的。但細想起來,也有不足之處。做為有影響的領導人員,如果同時指出不耐心幫助問路人是有違我們中華民族“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光榮傳統(tǒng)的。這樣,既能鼓勵人們向先進學習,又凸顯民族的光彩,豈不兩全齊美。許多西方人助人為樂的思想,究其實乃源于基督的博愛精神,并非資本主義經濟所使然。因為,這種精神遠在資本主義之前已經極為普遍,一個國民在幫助他人,為他人做一點好事時,不一定想到他在為他的城市或國家招徠生意,吸引外資……,如果是那樣急功近利,那么,人的
善行豈不都沾染上了銅臭?我想,人的善行的深層原動力在于人道精神及其教化,在于民族文化基因的彰顯,在于個人良知良能的實行,這就是人的綜合素質。
現(xiàn)代社會是尊重知識產權(包括古人的知識產權)的社會。尊重知識產權是尊重人的重要標志之一。尊重古人的知識產權,意味著尊重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的價值理念和遺產。
二、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作為總體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指導下,中國的社會學曾被趕出大學講堂,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被批得面自全非。雖然正直的學者們曾就道德繼承問題進行過討論,但后來其中不少人卻成了斗爭和批判的靶的。嚴格說來,一時之間中國人失去了自己民族的價值觀念。當然,在那樣的氛圍里,研究中國的價值觀也就成了不可能。時過境遷,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也帶動了文化的開放。現(xiàn)在,我們巳經有可能用現(xiàn)代化的視野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了。
如果人們承認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人們也應該承認中國人的價值觀同樣是人類價值觀的一部分。它理應受到尊重和弘揚。
?。ㄒ唬┤市?,仁愛 仁心、仁愛是中國人的至高的價值理念?!叭收撸艘?,親親為大?!保ā吨杏埂罚┤适亲鋈说募斜憩F(xiàn),從愛父母、愛子女的最基本的、最自然的親情之愛延伸到對人民對人類的仁愛。因此,在樊遲問仁時,孔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這是對中華民族的仁愛精神的經典詮釋。那種把仁愛精神曲解為僅僅是宗法關系的愛,或者說是沒有“博愛”精神的愛,都是不對的。
中華民族的仁愛精神,并非抽象的理念,而是滲透于人的具體言行之中的??鬃诱f“為仁由己?!保ā墩撜Z·顏淵》)又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這表明,行仁是人的自覺行為,只要他想做,就可以做到。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是發(fā)自內心的,是自然產生的親情和自覺的道德意識。這是仁愛和人性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便不能實現(xià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博愛精神。人們常說,沒有愛父母子女的親情何來愛自己的人民和民族的感情。以親情為基礎的仁愛和以人性善為基礎的仁愛是相互關聯(lián)的,是互為基礎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則是從愛心、善心出發(fā)而呈現(xiàn)的人的行為準則。許多基督教人士認為:“自己不希望的,也不強加于人”的思想,與基督耶穌的黃金定律是一致的。我以為這一對比把儒家的仁愛精神同基督的博愛精神切實地放在同一水平上了。同時也彰顯出東西方人類思想的相通性。
?。ǘ┙üαI(yè)與濟世達人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謀求進取和發(fā)達,以完善自己的生存條件。但是,人們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實現(xiàn)這一目標,卻有很大的不同。中華民族歷代的仁人志士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精神,建功立業(yè),濟世達人。他們的功利主義是通過“以己及人”的方式實現(xiàn)的。自己要立業(yè),必須有利于他人的立業(yè),自己要發(fā)達,必須有利于他人的發(fā)達。一般來說,他們都是支撐時代發(fā)展和進步的時代青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
達到這種水平。
(三)勤勞、敬業(yè) 從利益原則出發(fā),勤勞、敬業(yè)是任何國家和民族所提倡的價值觀,中華民族也不例外。人民的勤勞敬業(yè)是一個國家繁榮安定的根本條件。人們對儒家的義利觀多有論述,一些有偏見的人認為儒家是以義排斥利的,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因強調義對利的指導原則,更成了那些偏見者的口實。事實上,縱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對利益原則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的?!吨芤住钒选霸嗬憽保ā吨芤住で罚船F(xiàn)代漢語中的“善美利真”,視作人生價值的四大美德。我很贊同以“善美利真”取代“真善美”。因為做為四德之一的“利德”是一切行為更加現(xiàn)實、更加實惠的價值所在。《易傳·文言》)所說的利是“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與孟子所說的“利”是基本吻合的,義是宜行之舉,而宜行之舉,必伴之以利,必和之以利。因此,我們主張“利物、利事、利人、利己”在效果上的統(tǒng)一性。義與利是統(tǒng)一的。如果一種義舉根本無利于包括自己在內的人群、無利于社會、無利于事物的發(fā)展,那還算什么義舉?應該指出,中國人中間,也有一些極端利己主義者,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者”,他們不是中國人的主流,其觀點并非主流價值觀念。
當一位農民在田里勤勞耕作,當一位教師兢兢業(yè)業(yè)地給孩子們上課,他們可能會想到種好田會多收獲糧食,教好書會提高工資,從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條件。然而,與此同時,他也在為社會增加糧食產量;他也在為社會培育人才。因此,一個人的利益原則的實現(xiàn),一般說來,總會體驗出“利者,義之和也”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否則,所謂利益,將受到置疑。有人說,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而排斥個人利益,這是不對的。應該說,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統(tǒng)一的,是相互依存的。
?。ㄋ模└镄屡c發(fā)展 正確理解義利關系是建功立業(yè)、革新發(fā)展的原動力。例如一八四零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于帝國主義堅兵利艦的多次入侵和滿清政府昏蔽無能,許多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走上了力圖革新和發(fā)展的道路。有人肩負起政治改革之重任;有人則認為炮艦不如人,經濟、技術不如人,奮起走上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之路。這種作為和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價值的體現(xiàn)?!洞髮W》說:“湯之盤銘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岛圃唬骸餍旅瘛?,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边@表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在自新、革新和不斷發(fā)展的問題上,必須竭盡全力,要無所不用其極,使其止于至善。清朝康、乾以后,中國不斷陷于被動挨打,就是因為人們忘記了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或對它持之無恒。
所謂革新與發(fā)展,指人的生話和物質享受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兑讉鳌钒迅镄屡c發(fā)展的理念歸結為“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系辭上》日新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進步革新就要順應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故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者是最高尚的品德。富有就是增加財富,增加改善生存條件的財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體驗到。鄧小平先生曾說,發(fā)展是硬道理。江澤民總書記也說,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話,很好地表述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契合。
(五)執(zhí)中原則與實事求是 任何一個國家的價值觀總要以某種方式表述其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觀點,中國傳統(tǒng)的、也是當代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觀點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的哲學基礎是中庸或執(zhí)中原則??鬃诱f:“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論語·雍也》)這表明,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現(xiàn)在能理解此義的人,可能為數不多。原因是這一美德近世來被嚴重地扭曲了?!爸小痹局傅氖鞘挛锇l(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霸蕡?zhí)厥中”意指處理任何問題都要把握最佳的“度”,采取最佳的方法,達到最佳的效果。故日:“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時而中?!薄爸幸舱?,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ā吨杏埂罚┰诂F(xiàn)代人的生活中,實現(xiàn)“執(zhí)中原則”,必然反對任何形式的極端主義,既反對左傾主義,又反對右傾主義,因為只有“執(zhí)中”,才能選定最佳的路線,及正確的實現(xiàn)該路線的方法與措施。
宏觀經濟調控,用傳統(tǒng)的詞語表述,就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實行執(zhí)中原則的過程。例如,中央銀行調節(jié)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就是調節(jié)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所實行的貨幣政策,當經濟處于緊縮狀態(tài),內需不振時,做為貨幣政策,應當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率,以減少人們在銀行的儲蓄、刺激私人投資、刺激消費、推動內需。相反,社會總需求過度,商品緊俏而出現(xiàn)通貨膨脹時,作為貨幣政策,則應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資,抑制消費,降低社會總需求的水平。這一反一正的調節(jié)過程,就是一個執(zhí)中的過程,一個尋求使總供給與總需求達成正確關系的過程。只有如此,才能促進經濟繁榮。
稅收政策也是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法之一??鬃釉诤茉缫郧熬驼f過;“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保ā蹲髠鳌ぐЧ荒辍罚┛鬃铀f的“事舉其中”指稅收工作要按“執(zhí)兩用中”的原則辦理。英國經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提出過“稅收中性”的思想。后者正在為現(xiàn)代經濟學家所接受。稅政的執(zhí)中原則,指稅收應在生產能力與納稅能力、供給能力與需求能力、激勵與平抑、稅收效率與稅賦公平等多層面的關系之間,確立最佳的平衡點。
我們通過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的宏觀調控過程再現(xiàn)了執(zhí)中原則的生命力和微力。事實上,我們若以“致中和”或“實事求是”等理念來詮釋這一過程,所得到的結果將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表述的豐富性。它們中間有著傳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前者是源頭活水,后者是新條件下的奔流或發(fā)展。
自古以來,中國人以中庸為美德,個人以此為準繩,則將人格高尚,行為有理、有節(jié);國家、社會、集體以此為準繩,則將能把握事態(tài)發(fā)展的進程,帶來積極的成果或巨大的實惠。因此,方法論觀點,應在民族價值觀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赖缕降扰c人間平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應以道德平等為契機,如果在道德上一部分人可以壓迫另一部分人,那么,這種平等肯定是虛偽的平等。所以道德平等是政治、經濟、文化平等的基礎?!洞髮W》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边@就是儒家所主張的道德平等的要點。
修身是指一個人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實現(xiàn),即一個人的知識與道德品質的實現(xiàn)與完成,以此作為立于社會的基石,從而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職責。
依照中國的傳統(tǒng),人民之間的相互關系與領導者對其屬下、對其臣民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與一個人本身如何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是息息相關的。俗語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边@就是說,你善待他人,會得到同樣的回報;你惡待他人,也會得到同樣的報復。社會上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在人際關系的網絡中,每天都要與周圍的人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彼此間的平等相待而不是相欺相壓,就需要一種道德力量和文明素質加以維系和支撐。儒家稱這種道德力量為絮矩之道。
中國人在習慣上一向對領導者或上級官員有較嚴格的要求?!洞髮W》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背)。”這就是“上行下效”。在上者必須起表率作用。俚語中對縣官、州宮有個形象的稱謂,稱他們?yōu)椤案改腹佟?。這一稱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賦予的。它意味著權力、義務和實現(xiàn)這些權力、義務的方法相結合,并非俗宮們所理解的那樣,只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案改笇m”必須以親情和仁愛之心相依托去實現(xiàn)他的權力與義務。最近上演的電視劇《清官于成龍》基本上呈現(xiàn)了作為“父母官”
的“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大學》)的平等原則。
絮矩之道的平等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呈現(xiàn)為:“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2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5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保ā洞髮W》)這里闡述的道理,簡單而明確。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形象化和通俗化。但其效果則極具廣延性。朱高說,“此平天下之要道也?!保ā洞髮W·朱章注》)根據朱子的這一詮釋,我們認為,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者,不僅是實現(xiàn)天下太平,萬國咸寧。更深層的境界應是:普天之下,人人平等。
由此可見,中國版的平等乃源于仁道的平等。它是中華民族極可寶貴的價值觀之一。不能說,中國是從封建社會走來,其傳統(tǒng)文化中沒有平等觀念可言。
縱觀歷史,政治是一回事,文化可能是另一回事,政治家多以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行事,講求實效地思想家則著力于探索恒遠的真理,更注重理念的真理性。事實上,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傳統(tǒng),無論西方的,或是東方的,都已跨越幾個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而發(fā)展日新。
有意思的是,中國還有一種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平等觀。它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不是推己及人,而恰好相反,是推人為己。當他看到別人富裕起來,他會紅著眼問,為什么我貧窮?當他看到有人進步,他會問,為什么我落后?當項羽看到秦始皇之威風,他說,“彼可取而代之?!保ā妒酚洝ろ椨鸨居洝罚┧袀€人主義的平等觀大多持這種觀點。不分國界,任何國家都有這種平等觀,中國亦然。心靈深處的東西,最具本質性,一切斗爭論,一切沖突論,大都起源于此。
利之所至,無數個人主義的集合,就會構成集體的力量,共同目標的形成,就是力量的源泉,如民族利益,階級利益,如果有正確的政策引道,會形成無窮的力量,大大解放生產力,并推動社會進步。
?。ㄆ撸┳杂捎^ 自由是人人向往的。任何時代,任何個人,不管他的地位尊卑,都是渴望自由的。每個人都不希望受制于人都希望有一個獨立的人格,都希望有自己的尊嚴。這種對人的心理的基本分析,應該是人們所認同的的?;谶@一分析,不能說中國人“無個人的自由主體的要求?!保圩?]中國人的個人自由與個人尊嚴的表達方式,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同于西方人。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別強調人的自由理念者,首推道家學派。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這是自然主義的自由主義。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崇尚自然,崇尚無為。其社會主張是“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保ā独献印返诎耸拢┑兰覍W派的進一步發(fā)展,一部分人走向宗教,一部分進入世俗社會,但他們的思想理念大體相同。
中國另一自由主義思想派別是以孟子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的自由主義。孟子有一句名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所謂浩然之氣,是指充滿道義的氣質。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理性自由主義的最高境界。這是孟子的一大創(chuàng)造。朱章弓傭程子的話說:“盂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宇。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字,孟子便說許多養(yǎng)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衷唬好献有陨啤B(yǎng)氣之論,皆前圣所未發(fā)?!保ㄖ祆洌骸睹献有蛘f》)我認為,孟子的養(yǎng)氣說后人詮釋得還不夠,我初步認為,它是理性自由主義的深層表述。所謂“浩然之氣”應是:為著奉行自己的道義主張,決不屈服于
任何強權或勢力,斥惡揚善,為民請命,敢怒敢言。孟子本人就親身實踐了這種理性自由主義,與統(tǒng)治者齊宣王、梁惠王、股文公等人就曾面對面地議論天下大事,大膽針貶時弊、申張正義;從不想因求官而阿迪奉迎;從不怕王公之威而委曲求全;是非分明,直來直往。他要求施仁政于民?!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乃枷胗质呛蔚裙廨x博大。理性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前者,自己要自由,也要以同樣的自由獻給他人;后者,只要自己自由,并不理會他人如何。
孟子的“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思想對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有深遠的影響,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都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知識分子中間,自由主義表現(xiàn)形式大體上有兩種傾向。
一是看破人世間的利祿渾濁,對追名逐利無興趣,但求留得清白在人間。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很好地刻畫了這種恬淡的自由主義心情。他們的浩然之氣并非僅僅停留在我食我粟、自我逍遙之上。他們大多是一些高風亮節(jié)之士?;蛞晕牟?,或以書畫,或以行俠仗義……來成就其不朽業(yè)績。陶淵明有詩云: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tian]異類,卓然見高枝。
?。ā短赵姟わ嬀啤罚┲唬?br/> 這是詩人對寒天涼地間的高潔的青松之贊美。青松的高潔與詩人自我的浩然之氣渾然一體,從而凸顯出詩人獨立自由的人格。這就是以陶氏為典型的自由主義人士的寫照。
另一種類型是胸懷遠大抱負,以匡濟天下為己任,但因權貴擋道,前進的路上荊棘叢生。他們?yōu)楸H晕业暮迫恢畾?,絕不會向權貴示弱,李白有詩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顫?!保ā秹粲翁炖岩髁魟e》)這種類型的自由主義人士,不僅視權貴如糞土,而且對于世人專心經營的金錢利祿也視為過往的煙云。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君不見黃河上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諏υ?,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雖無自由主義之稱謂,但以上兩種類型的自由主義人士,卻是舉目可見,無論其品格、氣質、或其行為、理念和業(yè)績,則可與任何國度的自由主義人士相媲美。
我引以為憾的是,中國自然主義的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自由主義在理論上的發(fā)育都是不完善的,雖有自由主義之實,但沒有自由主義之文藻以為彰揚。因此,我們應當彰揚中華民族的平等自由之理念,把道德心理上的推己及人的自由主義,推演引申為法制上的便于操作的自由主義。
人類學家路威(Robert H. Lowe)指出,“人類老是在兩個交替辦法之間翻來復去,有時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時候他又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二為一,似乎在他的力量之外”。(《二十世紀文史哲名著精義》),江蘇文藝出版社,P.569)這是西方人對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的后果所做的真知灼見的總結。
然而,以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自由和絮矩之道的平等,不是可以構建秩序與自由合二為一的自由主義新理念嗎?這種自由主義,如果以孟子和李白為代表,則其基本特色可以歸納為:思想解放,扶遙環(huán)宇,極具創(chuàng)造性;針貶時弊,匡正社會,極具正義性;不畏權貴,疾惡如仇,維護個人尊嚴,維護獨立人格,極具自由性。
?。ò耍┟褡宕罅x與愛國主義 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一國人民生存的共同體。民族國家的強弱、榮辱、富貧關系到生活于其中的每個人的尊嚴和生存條件。因此,愛自己的人民,愛自己的祖國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和做人的基本品質。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國家,有著光輝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維系如此久遠而光輝的歷史,是因為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大傳今注卷一乾第一,坤第二》)的博大的民族精神哺育了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英雄兒女。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度,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而且歷史造就了無數像林則徐、鄧世昌、張自忠、黃繼光……那樣的民族英雄。為了抵御敵人的侵略,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它像征著中華民族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的性格。我們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他人,但在侵略者面前,中華兒女就會“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以上八個方面應該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或曰主流輿論應該倡導的價值觀。在信息交流手段發(fā)達的現(xiàn)代,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都不可能持有完全相同的、一個版本的價值觀。即使在同一種宗教、同一政黨、或同一意識形態(tài)派別中,都有不同的宗派存在。有的表面一致,但暗流涌動,有時互相利用,有時互相斗爭2有的在同一宗教內,黨派內則公開允許不同派別存在。因此,我們認為,中國人的價值觀,也具有相對性,例如,和諧、禮讓與斗爭、對抗的對立,自由平等與專制壓迫的對立,革新與守舊的對立,執(zhí)中原則與極端主義的對立,勤勞與懶惰的對立,……等等,所有這些對立,或明或暗,或激烈或平和,都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表明,每一對立中的前項具在久遠的價值,后項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取得統(tǒng)治地位。
三、中西價值觀的對比
在研究中西文化對比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兩種趨勢。一是微觀對比,如習俗、宗教、文字、文學、美食、服飾……等等。一是宏觀對比,如文化、思想、政治、經濟……等等。中西價值觀的對比研究應屬宏觀研究。因為這種研究要涉及到文化、思想、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通過價值觀的對比,會發(fā)現(xiàn)不同族群的價值觀有著相同之處,也有著不同之處。尋求價值觀共同性的目的在于增強對人類思想相通性的認識,有益于和諧與平等合作Z發(fā)現(xiàn)價值觀差異性的目的在于強化不同族群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學習。任何長久延續(xù)下來的文化或價值觀總會有其存在理由。以文明征服者的態(tài)度去看待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沖突論去看待文明的相異性,總是要走向歧路的。
我們所說的中西價值觀,不是把所有西方族群的價值觀拿來對比,我們打算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影響面廣的美國價值觀做為代表,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及其現(xiàn)代轉換形式作一比較,茲列表如下:
美國價值觀{注} | ||
1.仁愛、仁心、仁道。民為邦本。民為貴。人本思想。 | 愛人民,以人為本。當代許多文學藝術工作者都推崇愛心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如親情、愛情、人情 | 人道主義與道德關懷(Humanitrianism and moral concern) |
2.建功立業(yè)與濟世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為人民服務。 | 追求個人成就(Personal achivement) |
3.勤奮與敬業(yè)。 | 愛勞動,勤奮。 | 勤奮(Work) |
4.革新與發(fā)展。 | 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 進步與促進物質繁榮。(Progress and material advancement) |
5.執(zhí)中原則與實事求是。 | 實事求是。根據客觀規(guī)律辦事。講究實效 | 效率與務實(實際性) |
6.道德平等與人間平等。 | 中國政府已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國人大已批準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 平等(Equality) |
7.浩然之氣與自由觀?!拔疑起B(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 鄧小平說“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自由(Freedom) |
8.民族大義與愛國主義 | 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 | 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美價值觀有很多相似之處。較大的差異表現(xiàn)在平等觀和自由觀上。下面我們將探討有關價值觀的幾個理論性問題:
1.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上的人們所共享的。價值觀所表征的是社會公認的,具有進取性價值的思想和理念。它不表征那些無價值的或負面的思想追求。例如享樂主義、暴力主義等是任何社會都要鄙棄的,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民族的價值觀。然而,在一定的社會、一定的民族又都可能有這些思潮的涌現(xiàn)。有時,甚至泛濫成災,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和破壞。人們提倡進取性價值觀正是為了使社會安定,阻斷負面思想的生路。
2.一個發(fā)育成熟的民族或社會,總是要把積極進取的價值理念融入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秩序之中,把理想的價值理念轉化成容易操作的具體行為。道德行為是自律行為,比價值理念更能適應具體情況。法律是把道德內涵規(guī)章制度化,由國家制定法律條文,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人們的覺悟有不同,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與理解亦有不同。因此,必須使價值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特別是愛國主義、人道主義、平等、自由、利益原則等,它們既是倫理的,又是政治的。顯然,用法律條文加以規(guī)范,對社會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社會要正常運行,必須有明確的獎懲制度,以便鼓勵和強化道德規(guī)范的貫徹,并對違法者予以威懾和懲罰。
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多以道德理念為基礎,采取自律的形式。由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政策的實施,中國正在大力推動立法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方針,使中國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xiàn),特別是利益原則和人民的權力在現(xiàn)行的憲法中都有了明確的表述,對私人經濟、私人財產有了新的規(guī)定。這對鼓勵人們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很有好處。
一個民族的價值觀與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如影隨形的。把價值融人法律,對塑造民族精神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仁愛、仁心、仁道等以人為本的精神(西方人稱作人道主義精神)不僅應該反映在國家根本大法中,而且在勞動法、社會安全保障法、婚姻法等專項法律中亦應有所體現(xiàn)。利益原則、執(zhí)中原則……等,同樣亦應在憲法及有關專項法律,如稅法、投資法、
工商管理法中應有明確表述。
3.價值觀的延續(xù)性與可塑性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是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其文化傳統(tǒng),包括價值觀,也是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例如,美國發(fā)展的歷史僅有二百多年,但它的人民決不是只有二百歲。美國人談到他們的價值觀時,總要敘述他們的先民如何乘“五月花號”到達美洲以及《“五月花號”公約》的制定。這表明,他們帶來的是歐洲文明與文化。美國文化,雖有其特色,但其主流與歐洲極為相似。
中國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幾經變化,也曾受過異族統(tǒng)治和異國文化的人侵,但均未能改變中國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傳統(tǒng)。然而,從理論上講,價值觀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有不同表述和特色。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與其現(xiàn)代轉換形相比較,基本上是雷同的,但又有其時代特色。
時代特色往往呈現(xiàn)為某一傳統(tǒng)觀念在新條件下的轉換形式。例如“善養(yǎng)浩然之氣”是中國古代的自由 觀的表述形式,在當代就可以把人的這種氣質,表述為理性主義的自由主義。西方自由主義除掉個人主義之外,其主要特征尚有創(chuàng)造性、公平性和自由性。況且世界上許多哲學家都認為自由應與責任相聯(lián)系??档略f:“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要服從法律,他就是自由人”(轉引自:范家駿,高天虹:《西方經濟學》第546頁)因此,自由與法律不是對立的,它一方面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又以要服從法律。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tǒng)的,以道義為基礎的“善養(yǎng)浩然之氣的自由觀與西方的自由主義又具有相通性。在經濟全環(huán)化的條件下,這種相通性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經濟全球化是自由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經濟自由只有通過競爭的市場才能實現(xiàn)。因此,經濟全球化需要兩種思想支柱:一是機會均等,一是自由竟爭。為了適應這種需要,中國傳統(tǒng)的,由“絮矩之道”演繹的平等觀可以轉換為“機會均等”;中國的自由觀和固有的競爭機制[“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論語·里仁》)和“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史記,貨殖列傳》)也可以轉換成“自由竟爭”。應該指出,西方的經濟自由主義與哲學自由主義也是相與借鑒的。
4.價值觀的相異性與趨同性 價值觀的相異性正是民族文化特色之所在。我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的文明和族群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豐富多彩就意味著不同和差異。在經濟全球化中,不同的文化能否共存共榮,這是世人最為關心的。
以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為代表的文明沖突論者曾預言,冷戰(zhàn)結束后,在基督教文明、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之間將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沖突。亨廷頓的基本觀點之一在于,他借施萊辛格的話把“個人自由、政治民主、人權、文化自由的思想”給予獨占化。他們認為“這些都是歐洲的思想,而不是亞洲的、非洲的、中東的思想,除非它被接受。(《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ta of World Order》這就把話說絕了。對亞洲、非洲和中東的思想橫加貶斥。同時,也說明亨廷頓教授對其他文明,至少對中國文明缺乏了解。中國的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思想、中國式的平等自由思想,至少要追溯到兩千幾百年前。更何況中國的人本主義思想對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伏爾泰曾說:“歐洲的王族同商人發(fā)現(xiàn)東方,只曉得追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里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精神的和物質的世界”。(《禮俗論》一四三章)他把他心目中的中國與西方對比,尖銳地批評基督教和法國的專制政府。他贊揚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同上,第十六章)的思想。三權分立政治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孟德斯鳩則認為,中國的重農思想、禮治思想和對專制制度、宗教迷信有匡正作用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這些西方民主理論的先驅者曾從中國的民本思想中吸取了養(yǎng)分并以之批判歐洲當時的專制主義。而今他們的一些后人,卻驕橫地說:政治民主、個人自由……只屬于歐洲。這豈不貽笑大方?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革命,地球村里的公民相互間的交往與溝通將越來越頻繁?;蛟S價值觀的相異性將日趨消減,而價值觀趨同性將日趨增長,但是,在當前及可見的未來,我們必須認清價值觀相異性依然是存在的現(xiàn)實。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將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當然,也將有利不同文化的自身的發(fā)展。
歷史證明,一切斗爭論、對抗論,特別是文明沖突論,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有害的,并造成了巨大損失。不久前,阿富汗的塔利班分子有組織地大舉摧毀佛教文化遺存,并對印度教徒實行歧視措施,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和強烈譴責。這說明文明沖突論是錯誤的,不得人心的。中國有句古訓:“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一切鼓吹對抗和沖突的論調實際是在播種仇恨。但是仇恨與對抗以及斗爭畢竟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問題最終解決必然要用和的辦法。因此,文明或文化之間的問題應當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原則代替文明沖突論。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人類的類特性決定青人類文明的相通性。相通性是人類文明,乃至社會制度趨于大同的基礎。因此,人們必須以客觀的、平和的態(tài)度看待人類文明的異同。各種文明,存在于同一個信息發(fā)達的地球村,相互影響、互為鑒鏡,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或經驗、或教訓得到他民族的理解和認同,這是好事。這正是世界文明趨同性的實際步驟。但這絕不是某些人以己之長,傲視他人的資本。因為,當一個民族認同別的民族的創(chuàng)見或理念時,總是因為這個民族的大多數人民感到某種內在的需要。例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貨幣主義經濟學在市場經濟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我認為,也許世界文明的趨同性將首先在經濟領域實現(xiàn)。
四、中國價值觀對經濟全球化的回應
中國價值觀將如何回應經濟全球化,應當是所有中國人認真對待的問題。當前,中國尚未真正地融人經濟全球化,中國還沒有加人世貿組織,我們在全球經濟中所占份額與人口大國還很不相稱,經濟的結構性改革還遠沒有到位,經濟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還比較落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價值觀念,必須有所強調,有所發(fā)展,有所更新。
首先,要弘揚“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原是《象傳》表述乾坤的最高品格的,亦即表述人的最高品格的。[同注3]這是我們應該發(fā)揚光大的。我們必須在全球化的發(fā)展潮流中有所作為,有所前進。經濟全球化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因此,既要抓住機遇,又要迎接挑戰(zhàn)。
但是,也有人說“許多中國經濟學家總是一廂情愿地把全球化說成是機遇?!薄暗聦嵣线@幾乎是落后國家跨世紀的單方面的癡心妄想?!保钚度蚧c知識經濟》,《文化中國》二零零年六月號 P.31)這種看法不符合我們的民族性格。事實上,支持全球化的學者們從來沒有人只是歡呼機遇,而忽略了挑戰(zhàn)。“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發(fā)奮圖強的一面,“厚德載物”則是他順天承運迎接世界進步潮流的一面。這兩者缺一不可。一剛一柔,剛以奮進,柔以順天(即尋求合規(guī)律性)。我們絕對不能還沒有進入戰(zhàn)斗,就先放棄陣地。
嚴格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實現(xiàn)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二十年來的現(xiàn)實表明,這既不是一廂情愿”,也不是“癡心妄想”。相反,中國人民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和實惠。據報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累計引進高達五仟億美元的外資。這一巨額外資的引人,不但無須支付巨額利息,而且?guī)砹诵碌目茖W技術、新的管理理念和措施,新的人才的成長,稅收的增長、出口能力的加強……尤其應該指出,這一巨額外資,來自世界各地,使中國廣泛地結交了朋友,但不必像被捆在一邊倒”的戰(zhàn)車上那樣受制于人。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一個民族國家要想興旺發(fā)達,必須以全民族的勇氣和智慧,融入國際社會,迎接全球化的挑戰(zhàn),在大競爭的國際環(huán)境中,提高競爭能力,錘煉自己,發(fā)展自己。
第二、要參與或實現(xiàn)經濟全球化,平等競爭、自由貿易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吾人對這二項原則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死抱著計劃經濟的觀念,來理解市場經濟的理念,所以顯得格格不人。有人說:“自由貿易強調的是平等竟爭,共享資源,合理切割市場蛋糕。但這卻是從來也沒出現(xiàn)過的,今后也不會出現(xiàn)?!薄皬膩砭蜎]有什么真正的自由貿易”(楊小彥《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文化中國》二零零年六月號 P.31)??磥碛斜匾迨裁词亲杂少Q易。自由貿易是貿易雙方從各自利益出發(fā),經過討價還價,按照雙方都能接受的游戲規(guī)則或雙方協(xié)議而實現(xiàn)的貿易。既然是在可接受的游戲規(guī)則之下,或雙邊協(xié)議下進行的貿易,就應當被確認為是自由的,正象在市場上買者與賣者成交一項商品交易,只要買者愿意,賣者愿意,就應當被確認為是自由交易。這與欺行霸市或壟斷者強買強賣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在尋找“真正的自由貿易”
也許恰好是壟斷者的“真正的自由貿易?!弊杂傻南鄬π允遣恍枰噘M筆墨便可自明的。
壟斷者的“真正的自由貿易”與計劃經濟論者的“真正的自由貿易”,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走到一起的“絕對的貿易自由”。例如,鴉片戰(zhàn)爭中英國人要求的貿易自由,計劃經濟中“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貿易自由。這種真正的貿易自由,不是“從來沒有過”,而是已成過去。時過境遷,還要尋求那些已經死卻的東西,豈不太迂腐了嗎?豈不太猖狂了嗎?
香港是一個經由自由貿易發(fā)達起來的經濟體。幾十年來在國際公認的游戲規(guī)則的條件下,實行了自由貿易、自由市場、自由投資、自由港口等四大自由的政策。使香港迅速發(fā)達起來。而今它的竟爭能力、投資環(huán)境、人均國民收人水平、人民實際生活水平等多項經濟力指標,在世界排名榜上都名列前茅?,F(xiàn)在,它已原封不動地回歸祖國。實行貿易自由給香港帶來了繁榮。問君香港式的貿易自由,是否“真正的貿易自由”?
看來,在眾多的事實面前,某些人的陳舊觀念確實需要更新了,不要總抱著那些貌似正確但分文不值的賣單不放。
第三、兩商竟爭,巧者勝。這話脫胎于中國古代竟爭理念。所謂“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是也。今天,它還適用嗎?雖然,今非昔比,但其理亦然。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能否占據有利的地位,全賴在竟爭中的“巧”字。
有人認為:“美國以其政治與經濟優(yōu)勢占據了市場最佳位置,這個國家以上百年的歷史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強勢,他有什么道理把這個強勢讓給阿拉伯世界、東方世界、中國和俄羅斯?”(楊小彥:《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文化中國二零零年六月號.P.31,32)當今世界,任何占據強勢地位的人,都不會把這種地位讓人。正象中國在46屆世乒賽中,不會把七項冠軍中任何一項拱手讓人的,當然,美國人也不會把自己的政治經濟強勢讓人的。
不過人們應當明白,任何強勢都不是絕對的,在比賽或竟爭的過程中,強弱關系會團競爭者善用競爭機制,或因竟爭的巧與拙而發(fā)生轉化。強者可能變成弱者,弱者可能變成強者。更何況,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對比中,中國并非絕對的弱者,中國也有自己的強項。
其一、中國正處于加人WTO的前夕,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使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發(fā)達國家都爭相與之建立廣泛的經濟聯(lián)系,以便取得豐厚的利益。據美國的一份調查報告說“到二零零五年,中國將擁有2.3億人以上中等收人的消費者。如果做到這一點,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和消費市場,同時,也是奢侈品的個重要市場?!保绹妒澜缧侣劇罚骸顿Q易主導中美關系》5月31日,2001年)克林頓政府和布什政
府都曾表示與中國交往和發(fā)展中美貿易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其二、在二零零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高達1001億美元,進口額僅為l63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838億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是贏家。有報道說,“美國居民需要中國產品,以維持 他們的生活標準。如果沒有中國的進口商品,美國經濟會陷入很大的混亂,美國人的生活標準將直線下降?!保ā督袢彰绹穲?2001年4月 11日載文《撞機危機的背后——誰在經濟上有主動權》)不過這種優(yōu)勢并非絕對的,因為向美國出口日用品的國家不只是中國。何況“如果美國突然不向中國購買商品,中國的經濟馬上會陷入衰退,而且不容易恢復”。(同上)由此可見,優(yōu)勢與劣勢處于不定態(tài)的轉化中。
其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擁有14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居世界第二位。這是中國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國在中美經濟競爭力對比中一個有力的籌碼。如果運用得當,對美國也是一個不小的威懾力量。如果中國決定出售它擁有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會引起一定的波瀾。但是,如果考慮到當今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約為兩萬億美元,那么相對而言,拋售1400億美元,其效應則是很有限的了。而且,一旦用了此招,可能造成外匯儲備的金融價值下降。這又是一個優(yōu)勢劣勢的動態(tài)轉換。
當然。就整體而言,美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都遠遠超過中國。這反映在許多經濟領域。例如,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資產為美國??松镜?6%,但營業(yè)額卻只有它的1/3,純利潤僅為它的 1.7%。根據產品和地區(qū)的不同,中國石油公司的生產成本,最多能比國際競爭對手高出 100%。美國大農場每生產一噸小麥的成本只有中國沿海地區(qū)的70%,中國農業(yè)僅有1/5實現(xiàn)機械化,許多農產品的生
產成本比美國高出50%。中國約有120家汽車生產廠家,它們的平均生產率只有日本的50%。由此可見,無論科技水平,無論經營之道,中國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確實不小。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難道我們還要回到閉關自守?這就需要人們從實際出發(fā),在竟爭中提高自己而不是退縮。經濟發(fā)展只與清朝相比,比出十萬個偉大,也難逃落后于人之責。如此看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只有融,人國際社會,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方顯出對人類進步的責任感,只有在大競爭的環(huán)境中求發(fā)展,才能把自己的劣勢變成優(yōu)勢。全球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把雙刃劍,機遇永遠存在于挑戰(zhàn)之中,迎接挑戰(zhàn)的勝利之時,就是實現(xiàn)機遇之際。
第四、千萬不要忘記利益原則。中國有過這樣的時代:全憑領導人的政治需要,無視國力的貧弱,執(zhí)著國際主義的大旗,犧牲人民的辛苦所得,不顧國家經濟的發(fā)展,使兩百億元巨額資金打了水漂。到頭來,換來了阿爾巴尼亞人指罵中國修正主義的外交恥辱換來了越南驅逐百萬華人、制造邊境事端的反目相報。歷史的教訓不可忘記。對這樣不講利益原則的惡劣之風,必須放火燒盡。
人們批評美國在生意場上和政治角逐場上總是把“是否符合美國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理說,一個民選政府本來就應當為選民的利益服務,沒有了這一點,他就會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一個政府時刻不忘國家的利益是無可非議的。應該說,每個國家都應把本國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國亦應如此。
據說,西方人從柏拉圖開始就將正義與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中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單純的利益驅使會造成許多麻煩??鬃诱f“放于利而行,多怨?!币虼?,利的實現(xiàn),必須是“義之和也”(《易傳·文言》)的利?!傲x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S護人民的利益是當政者最基本的職責,雖圣人亦不能改變這一基本原則,但可引導人們不以利害義。
中國價值觀中的建功立業(yè)、濟世達人、勤勞、敬業(yè)、革新與發(fā)展都是利益原則的體現(xiàn)。這些觀念都是“利者,義之和也”。這些價值觀的實現(xiàn),必略導致“利己、利人、利事、利物”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無論是政府官員、企業(yè)經理或是教師、學生和職工都要用開明的心態(tài)對待利益原則。政府宮員如果不能為人民利益服務、不能為保衛(wèi)人民利益而仗義直言教師不能教學生趨利避害,經理不能帶領職工創(chuàng)造價值和效益,那么,他們的存在就要受到置疑。因此,我很贊同在“真善美”人生三美德之內,加人“利德”的想法。古代的四美德,名日“無亨利貞”;今日,可日:“善美利真”。“利德”是一切行為的有效性與合國的性的組成部份之一。我們不能設想:當某一行為呈現(xiàn)出“善美真”的特質時,它卻無利于人群和事物的存在與發(fā)展;反之亦然,當某一行為是有利人群和事物的存在與發(fā)展時,它怎能呈現(xiàn)為“惡丑假”。四德既然是統(tǒng)一的,人們如何能舍利而求真善美,或舍真善美而求利呢?后者,雖有可能,但不是有道德者之所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yè)、一個政府機構的每項活動的結果均應呈現(xiàn)“利己、利人、利事、利物”的效果統(tǒng)一性。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強調利己、利人、利事、利物的效果統(tǒng)一性,其目的在于杜絕任何個人或集團以任何借口犧牲民族國家利益、犧牲人類生存環(huán)境來滿足其欲望的作法。
第五、實現(xiàn)執(zhí)中原則,創(chuàng)造最佳業(yè)績。太極建構論認為事物的構成是陰因子和陽因子的統(tǒng)一體,它們之間在發(fā)展的不同程階分別呈現(xiàn)為陰陽相合、相克、相生、相成……等不同的態(tài)勢。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探討一下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人類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的構想。這一構想所指謂的首先是人類的發(fā)展水平差距很大,要通過全球化消除發(fā)達與不發(fā)達、富與貧、先進與落后、科學技術、文化與文盲、愚昧、無知、自由平等與專制壓迫……的差距。為此,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國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但是,歷史表明,“貧富之道,莫之奪予”。對富者不能采取剝奪的方法,對貧者也不能采取恩予的方法,而必須采取發(fā)展與改革的方法,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況。
前文曾著重分析了執(zhí)中原則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zhàn)中,各種政策的形成與執(zhí)行,也必須貫徹執(zhí)中原則。因為“中”是一切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或本然狀態(tài),“執(zhí)中”則是采取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以實現(xiàn)和發(fā)展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
執(zhí)中原則的過程經過子思的發(fā)展之后其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現(xiàn)闡述如下第一步“致中和”,即探索事物存在的真實狀態(tài)及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十第二步,“天地位焉”,即揭示事物的結構性特點及其問題之所在,平衡點之所在;第三步,知道了問題之所在,不等于已經解決了問題,還需要一個解決問題的“致中和”,即采取事物本真狀態(tài)所允許的、合規(guī)律性的最佳措施以實現(xiàn)一定的目的性;第四步,“萬物育焉”,即最佳效果的取得。那么,這個執(zhí)中過程結束了嗎?沒有。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最佳效果的實現(xiàn)。事物還要進一步發(fā)展,所以新的“致中和”又將開始。據此,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概括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致中和——萬物育焉——致中和”,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
例如,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人們在進口一項新技術時,無論他們是從唯心論的觀點對物質實體進行怎樣的批判,或從唯物論的觀點對精神實體進行怎樣的批判,似乎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距離都比較遙遠。我們要知道的是這種技術與其他同類技術相比較,其先進程度如何?引進這種設備能夠創(chuàng)造多少可比性價值?引進者對此種技術的支付能力如何?所有這些可行性問題,均屬了解事物的真象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過程,因而也是執(zhí)中的過程,如果經過全面對比,最后選擇了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先進的技術設備,那么可以說,這就是實現(xiàn)了執(zhí)中原則。如果以這樣程序進口新技術,去征詢百姓的意見,他們會簡單地說“中”,特別是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人民群眾就是用一個“中”字,表述“執(zhí)中原則”的。這說明執(zhí)中原則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原文化傳統(tǒng)的土壤之中的。我們理應使之發(fā)揚光大,使之在新時代進發(fā)更加燦爛的光輝。